六师附小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科学家进校园”之科学大讲堂
————听见你的声音——听觉机制Ⅰ
发布时间:2023-09-12 10:30:09   发布人:姚勤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0

 

     “浦东新区未来科学之星培养计划之科学家进校园”项目是由浦东新区教育局、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打造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公益活动。我校荣幸遴选为基地学校,为了更好地传播科学知识,增长科学见识,2022726日周二1300,我们准时收看线上科学大讲堂,观看复旦大学唐逸泉研究员带来的第一次专题讲座《听见你的声音——听觉机制Ⅰ》。

专家介绍

唐逸泉

复旦大学研究院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研究员,机械神经生物学研究组组长。长期从事离子通道与机械感知受体研究。北京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先后为英国剑桥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博士后和研究科学家,20211月起任职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

唐教授围绕听觉原理,为小朋友们讲述“听”的秘密。

首先,唐教授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生动有趣的例子,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声音,知道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种波,了解了声音的三要素,包括音量、音调和音色。

    在唐教授讲解耳朵结构的科学知识之后,小朋友们观看了听觉的过程和耳蜗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在不同的位置有响应的视频资源,进一步体会到内毛细胞才是真正的听觉感受器细胞。

    最后唐教授展示了去年世卫组织发布的关于预计2050年四分之一的人有听力问题的文章,以及图表罗列的数据。可以发现,有听力问题的人口数在逐年递增,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有听障碍甚至是所有听力损失,这意味着他们听不到别人的言语和大部分环境声。唐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听力损失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中耳炎、噪声等等,而有效和及时的干预可以使所有面临听力损失风险或有听力损失的人受益,同时,也进一步告诫小朋友们要注意保护听力。

    我校三个校区共4000多名学生观看了本次讲座。同学们积极参与,认真聆听,收获颇丰。有的同学通过观看讲座了解了人耳的结构;有的同学知道了人耳能够听到声音主要就是利用了各种形态的内毛细胞,而内毛细胞就是真正的听觉感受器细胞;还有的同学通过学习知道了保护耳朵的重要性。

本次科学大讲堂活动,为学生揭开了声音科学的神秘面纱,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期待下一次科学大讲堂的开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