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师附小2022学年度PBL项目化学习研修
————研思聚力 齐“项”未来
发布时间:2023-09-18 16:59:14   发布人:姚勤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0

研思聚力 齐“项”未来

2023511日上午,六师附小PBL项目组在芳菲校区数字中心齐聚一堂,开展了一场以“指向核心素养培育,探索学科项目实践”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研修活动。上海市教科研普教所副所长夏雪梅博士、浦东教发院陈久华主任和金春雷校长也莅临现场,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

项目交流展思维

活动伊始,5位来自不同学科的项目组老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项目设计与实践。

林滟老师的英语学科项目“我是公园小卫士”围绕5BM3U1 Signs这一单元教学内容,结合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和学生需求,以“美好公园靠大家——给学校附近的紫蝶公园制定标识牌方案”为项目化学习任务,引发学生思考signs的意义,学会合理且有效的signs表达方法,合理应用实现signs功能最大化,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核心素养。

吴陈颖老师的数学学科项目“守护水宝宝”结合课程标和教材内容,以真实问题驱动,在统计家庭用水量,综合分析家庭用水情况、寻找适合自家用水情况的节水方法的过程中展开对折线统计图的主动探索,促成学生核心知识的习得,核心素养的发展,节水意识的提升。

杨婕、刘彬彬老师的语文学科项目“小故事 大道理——探索寓言的奥秘”以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寓言为项目化学习单元,引导学生对寓言故事进行主题式学习,把握故事道理,记录阅读日志,结合生活及阅读体验创造性地编写寓言故事,形成一本寓言集,从而让学生获得对寓言的独特见解,发展创造性思维。

方佳敏、林钦莹老师的语文学科项目“我们一起追过的动画片”依托口语交际的教材内容,用“如何让你的介绍更加打动人”为本质问题重构已有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动画情节或人物表述清楚,并在小组合作选择合适的宣传方式来推荐一部喜欢的动画片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倾听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和审美素养。 

张晨老师的自然学科项目“生态小世界”以科教版自然四年级“食物链”单元为出发点,进行单元整体设计,让学生在项目引领下,像科学家那样去观察事物,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事物的属性,将间接获得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专家指导破迷津

夏雪梅博士

夏雪梅博士就五位老师的项目介绍,对我校学科项目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给予了客观评价与精准指导。首先她肯定了我校项目团队在探索学科项目化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有了之前活动项目的探索基础,学科项目的设计更加成熟,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学习工具。随后,夏博及其团队对五份项目方案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夏博指出,学科项目不同于以往的活动项目,更加聚焦学科特点和学科知识,是对核心知识的建构和创造。在设计驱动性问题时,不要刻意创设情境,要注重开放性,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究空间和思考维度。就学习成果而言,要关注个人成果与团队成果的区别。

陈久华主任

陈久华主任充分肯定了我校利用项目化学习推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这一做法,项目有实践,老师有想法,具有持续研修的潜力。陈主任指出在进行学科项目化的探索中,老师要加深对课程标准和学科知识点的理解,要始终紧密围绕学生核心素养,设计符合学科特征的学习活动,提供符合学科特征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经历项目化学习后,真正收获能力,提升素养。

专家们的指导提纲挈领,指点迷津,通过今天的研讨大家豁然开朗,意犹未尽。素养培育是项目化学习的核心,以素养为灵魂,能够赋予知识、能力以生命和力量;以素养为结构,能够促进教与学的完整与融通;以素养为目标,能够给予学生积极的精神状态,满足学生的心智追求。让我们继续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项目化学习实践中,坚持、坚守、开拓、创新,努力成就最好的教育风景。

聚智行远向未来

刘彬彬:

通过专家的指导,我明白了在设计语文学科项目化活动时,要理解学科本质,分析教学内容,进行符合年段特点的项目设计。在设计时,应该更加“纯粹”,减少和学科无关的内容。就“寓言主题项目化学习”而言,我们可以紧扣寓言的本质,围绕单元要素,寻找适切的工具,让学生理解寓意、故事情节、生活启示之间的关联,并进行拓展阅读。在阅读量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确定主题,创作自己的寓言故事。

肖怡蔚:       

参加了今天的交流活动,感受良多。首先,各位老师的项目实施的分享给我很大启发,明白了学科项目的目标还是要立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让一切在“真实”的基础上发生。紧接着,夏博士及其团队老师通过针对性的指导让我收获到了学科项目得让学生能够将问题与生活情境融,而不是为了有情境而设情境。更需要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科知识去挖掘更深层次的,从而培育出其高阶的能力。最后陈主任的讲话让我更加深刻的意识到一个好的学科项目一定是依托课标、培育核心素养、符合学生学段的。   

朱慧:    

今天的交流收益颇多,感谢老师们的精彩分享,感叹大家的聪明才智之余深感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从专家的指导点评中我深刻感受到学生学习体验的重要性,要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出发,构建知识与能力。以学科项目为契机,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多方面的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张晓琼:       

此次活动使我受益良多。前期的设计、实施以及伙伴们的分享使我感受到,在整个项目中,学生是一个角色的转变,从被动的实践者,到现在的创作者,她们基本能够把感兴趣的一些内容,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在专家们的指导点评中让我学习到在项目实施与推进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怎样促进学生们不断地去探究。同时,我们在设计时,应该注意驱动型问题要设置的更加开放,让学生能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拓展及深度思考,实施中要更加贴紧学科本质。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我们要继续探索,以任务为导向,从项目出发,让每一个项目都在校园中真实落地。

章丽君:      

今天听了五位老师的学科项目化介绍,也认真看了他们的详细内容,之前有很多不知道该怎么写的地方从他们这里得到了收获。接下来夏博的点评也让我的一些困惑茅塞顿开,让我意识到项目化的设计要抓住本质问题,明确目标,提炼有意义价值的驱动型问题,不要为了情境而情境。项目化的设计与实施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他们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在此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迁移运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老师更要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不断反思,要抓好掌握好设计该项目最本质最核心的知识,因此前提自己要吃透学透。

吴陈颖:       

如何让数学项目更有“数学味”一直是我比较困惑的一个问题,通过今天的活动让我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感悟。首先,在项目设计之初,我们应该对相关的数学知识建立清晰的认识,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能力基础有较为客观的认知,这样才能目标的确定更为适切。其次,项目设计应该更多的关注数学核心知识的学习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尽可能的减少与数学学科无关的内容,让学生的探究更聚焦于数学本位。另外,项目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各种主题背景的牵强套用,“主题”只是一种形式,而数学项目更重要的是数学知识的习得与数学关键能力的发展,我们应该在“如何通过项目探究落实学生核心知识学习”上花功夫。 

梅紫燕:       

今天听了五位老师的项目介绍和夏博士的指导受益匪浅,让我对项目化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一直不理解什么才是驱动性问题,如何设置驱动性问题,以及如何以问题为导向指导学生学习达成教学目标。在各位老师的分享和交流中,我知道了必须抓住本质问题,明确教学目标,从而提炼出驱动性问题。在整个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改进、总结,这样才能学有所得。

张晨:       

有幸聆听了各位老师的分享以及专家的点评,让我对于如何开展自然学科项目有了更深的理解。就“生态小世界”项目而言,个人成果和团队成果的划分还不够明确,对于生态瓶本身的关注度不够。夏博士及其团队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让我明确了团队分组可以先通过前置的调研了解学生关于生态瓶的知识水平,再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生态系统的生态瓶完成分组。其次要注意驱动性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给学生足够的自我创新的留白空间。重点关注将科学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贯彻落实到项目中,引导学生经历科学观念的建构、体验探究实践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加强科学与生活的联系,真正做到以项目驱动学生主动学习。

朱丹红:       

今天五位老师的介绍让我学习到了很多。这一次的学科项目不同于以往的活动项目,更加具有学科针对性的特点。夏博士的点评更是精准地为我们接下来的学科项目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的方向,从学科的角度拓展更多相关的知识技能构建。不仅如此,对于驱动性问题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驱动性问题的设置要更加符合真实情境,要减少使用“能不能”这一类的具有限制性的词汇来描述,对于真实生活中的职业等,也不适合使用假设的情境。

林钦莹:       

今天的PBL研讨活动使我受益匪浅。项目式学习的灵魂是“以学生为中心”,不要为了活动而进行活动。对于语文学科来说,PBL可以将语文教学拓宽至动态的学生生成的过程,把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使学生感兴趣、活动有意义。因此,它高度体现了综合性的能力培养,集听说读写以及学用为一体,真正能实现学科之间的整合。通过专家们的指导,我明白了设计学科项目不是将学科活动化,而是核心知识的建构和创造。

王嘉华:       

今天有幸聆听了5位老师的学科项目介绍以及专家的点评指导,收获良多。在日常的数学学科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通过情境引入教学,也会进行一些“学科活动”。那么如何将日常教学手段与“项目化学习”相融合是我们做学科项目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能将项目化学习和常态教学的教学成果做一个对比,更有助于教师了解项目化学习的优势,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式。

张洁:       

今天听了夏博的点评和专家们的指导,让我明白了驱动性问题要聚焦;学会如何激发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的驱动性,这是作为教师在上课时引导学生的重点。本质问题和驱动性问题一直是教师撰写报告的难题,夏博仔细分析,提出建议,让我更加深入理解本质问题和驱动性问题的内涵,也重新思考自己的方案撰写,不断地学习不断的修改,才能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专家们点评科学案例“生态瓶”时,提到如何更好地把项目化和学科知识结合,用真实案例讲解难点,还举出例子供我们思考,这让我对学科项目化更加深入理解了,学科知识是连续的,结构化的。做项目化之前要精读、研读单元教材,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力和年龄特点,要关注平时我们很容易忽视的细节,才能把项目化学习精益求精,真正达到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效果,提高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的能力。

王夏禹:      

今天听了老师们的项目分享以及专家的指导建议,收获满满。对于项目化学习的驱动性问题,要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不需要刻意创设情境,要给学生更多探究的空间。对于项目化学习的内容,不是简单地与单元整合学习完全合并,要综合分析本单元的知识点,有效学习相关知识,如果刻意要包含所有知识点,内容量太大,效果不一定好。就学习成果而言,要关注个人成果与团队合作成果的区别。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梁依云:      

听了夏老师团队的指导,我顿觉豁然开朗。在进行学科类项目化设计时,我们往往容易为了做加法而做加法,忽略了项目设计的本质是提升孩子对于所学知识的运用。以兴趣出发,未必要用丰富的形式进行展示,更重要的是过程性体验。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出发,我们不能强行加上德育目标,而是要依据新课标要求,注重语文素养的培育。

沈赛君:      

每次参加PBL的研讨活动都很有收获!5位老师分享的学科项目都很有意义,深受启发。就数学学科而言“水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有限资源,如何结合学科知识守护它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找哪些数据?怎么呈现?怎么通过数据找到对应的节水妙招?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白宇:       

通过本次PBL研讨活动,让我对于学科类项目化学习有了更新的认识。在设计项目时要以课程标准位基点,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要专注学科本身,不要为了项目更好看,从而添加一些远离学科的环节。项目实施时,要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通过反思感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林滟:       

本次PBL教研活动从新的视角给予我很多启发。首先,对关键性问题的选择和阐述,需要我们从新的视角进行尝试;其次,学科项目化学习要体现“项目”的逻辑同时展现“学科”的特征,而学科核心概念是关键。之前,我会认为单元学科知识点是重点,但夏博士的点评让我茅塞顿开,学科核心大概念才是焦点,而我的案例中,可以将任务和问题进行拓展,情境的放开意味着学生思维的拓展。本次教研受益匪浅。

杨婕:       

和夏博士及各位专家老师学习后,我对于学科项目的设计及实践豁然开朗。在学科项目的设计中,始终要紧密围绕核心素养和能力,做符合学科特征的活动,提供符合学科特征的资源。作为教师,始终要思考项目究竟要培养学生怎样的核心能力。在这次的指导中,我还学习了项目的开展需要让学生的思维保持连贯,实践出真知。

方佳敏:       

本次PBL的研讨活动让我收获很多,也让我对学科类项目化学习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设计时,要立足课程标准,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科核心知识,提炼关键能力,让学生在经历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收获知识,提升素养。对于项目的驱动性问题要注重开放性,不要刻意添加情境,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究空间和思考维度。

江蓁蓁:       

听了5位老师关于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和实施让我受益匪浅。前期的设计、实施到项目交流分享使我感受到,学科项目化学习不同于项目化活动,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更精准的设计过程让学生真正的提升素养。对于驱动型问题的“开放性”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不要问学生要不要,能不能,不要可以的去设置情境等。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我们要继续探索,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