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师附小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年级数学学科项目实践探索
————当节水遇上统计
发布时间:2023-09-18 18:15:45   发布人:姚勤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0

项目缘起

“数据意识”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一,而“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是学生感悟数据分析过程,形成数据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这部分内容相对单一、程序化的学习方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的习得也比较机械。能不能通过一个真实问题的驱动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统计相关知识、掌握统计图的画法,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借助统计图分析数据,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出于这样的思考,设计了“当节水遇上统计”这一数学学科项目,让学生在不断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实现核心知识的习得、核心素养的发展与节水意识的提升。


项目概述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随着生活与生产需求的日益增大,用水量也不断增加。面对有限的水资源,节水成了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

本项目结合四年级“数据统计”的教学内容,以“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为契机,以“家庭节水”为背景开展自主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如何通过对家庭用水情况进行统计来采取合理的节水措施?”这一真实问题驱动下,经历对家庭用水数据的收集、整理、表达与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用水情况的节水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处理分析数据、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切实提高学生数据意识的同时,树立学生节约用水的绿色环保理念。


项目目标

学科目标

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过程,了解数据收集、统计与分析的简单方法,感受数据是蕴含信息的,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

会合理利用折线统计图等统计图呈现相关数据,解释所表达的意义,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与应用意识。

能运用数据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借助数据阐明自己的观点。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合理性、完整性、有效性进行思考、表达与评价。


素养目标

经历家庭用水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统计与分析,提升综合运用统计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勇敢表达自己看法,能够接受不同的观点,善于进行团队协作。

能够有计划地完成项目,并不断修改和完善项目成果。


项目设计

本质问题

如何合理利用统计图表呈现数据、表达信息?

驱动性问题

如何通过对家庭用水情况进行统计来采取合理的节水措施?

问题链

子问题1:如何进行家庭用水情况统计?

子问题2:如何合理呈现家庭用水相关数据?

子问题3:如何针对家庭用水数据进行分析,从而采取合理的节水措施?


项目实施

一、项目准备

  1. 情境带入

以“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为契机,向学生介绍相关信息与宣传主题,将学生带入“节水”的项目情境。

  1. 团队建立

借助“好团队画像”工具,组织学生就“什么是好的团队”进行讨论,形成“好团队”标准。

学生根据这个标准尝试组建自己的团队,并借助“团队协议”工具,达成了团队合作共识,签订了团队协议。


  1. 制定项目流程

为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与有序推进,师生共同探讨,明确各阶段主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并制定了项目推进表。

二、入项活动

1.了解项目背景,开展入项探究

借助“地球水资源”视频短片,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目前地球上水资源总量等相关信息。进一步组织学生开展“水资源现状知多少”入项探究,学生们分工合作,自主查阅,筛选、梳理形成了“中国水资源现状”汇报文稿。

2.分享探究过程,引出驱动型问题

同学们主动分享探究成果,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师生共同的交流探讨中,我们提出了本次项目的驱动性问题“如何通过对家庭用水情况进行统计来采取合理的节水措施?”

3.进行深度剖析,分解驱动性问题

借助KWH表进行头脑风暴。“关于这个问题,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要知道什么?你打算如何解决?”学生结合这三个问题进行激烈讨论。

同学们还纷纷提出了不少问题:

借助“问题权衡图”,结合“权衡标准”共同判断、权衡,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子问题,进而形成了本项目的问题链。

三、探究子问题1

“如何进行家庭用水情况统计?”就这一问题展开小组交流,同学们纷纷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并在“条形统计图”旧知回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补充,最终明确了“家庭用水情况统计”的具体步骤:确定统计对象、收集相关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合理呈现数据、处理分析数据。 

四、探究子问题2

1.交流讨论,优选数据呈现方式

针对“统计数据的呈现方式有哪些?”、“选用哪种呈现方式更清晰、更明了、更直观?”进行讨论,得到“用统计图来呈现数据更为直观”的结论。

2.分工协作,探究“多样的统计图”

“你认识哪些统计图?统计图有哪些不同类型?它们各有怎样的特点?”带着这个问题,小组分工合作,就统计图的分类及其特点开展自主探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探究成果。

开展成果分享,简要交流探究过程与探究心得,并就整个“多样的统计图”探究活动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3.合作探讨,明确统计图最佳使用范围

“统计图的类型这么丰富,选择哪种统计图才最合适呢?”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师生就“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呈现数据”展开合作探讨。大伙儿以统计图的特点为依据,结合不同场景的统计需求,大胆表述的自己的想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类统计图的最佳使用范围。

4.自主统计,绘制家庭用水情况统计图

结合探讨结果,自主选择家庭用水的某一方面作为统计对象,开展数据的收集、整理,形成“家庭用水情况统计表”。

综合分析统计对象与统计数据的特点,尝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呈现数据,画出了“家庭用水情况统计图”。

5.作品展示,辨析优劣促优化

召开“家庭用水情况统计”交流分享会,介绍自家的用水情况统计结果,分享了自己在统计过程中的一些好的做法、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是如何解决的。小小的交流会成了大伙儿“切磋”的舞台,同学们都从中get到了不少统计的小技巧。

借助“旋转木马”工具开展统计图成果的评价与修订。进行客观评价,开展亮点与改进点的分享,进而总结出影响统计图呈现效果的所有因素。最后,大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成果的修订与完善。

五、探究子问题3

1.数据分析,形成微型分析报告

为了进一步了解家庭用水情况,便于后续采取合理的节水措施,同学们对统计图所呈现的数据情况进行了分析。大家从数量的多少、数据的变化等方面入手,分析了数据的特点、出现的典型变化等,并尝试猜测出现这些特点或变化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通过数据分析,师生共同总结了影响家庭用水情况的可能因素,同学们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进一步完善家庭用水情况,形成了微型分析报告。

2.报告共研,寻找合理节水措施

小组成员分享交流自己的分析报告,总结共性问题、发现个性差异,结合自家用水情况实际,上网查阅资料,向老师、长辈请教,与同伴讨论商议,找到了适合自己家的“节水小妙招”,并开展了“妙招分享会”。

六、项目出项

组织学生开展“节水小妙招”的生活实践,通过进行新的数据统计来验证“节水妙招”的有效性。

带领学生回顾整个项目的探究过程,借助“反思4F”工具开展项目反思。孩子们分享了自己在整个项目过程中的所学、所见,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并就日后如何将数据统计意识迁移应用到其他场景进行了分享与讨论,对于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进行了反思与改进措施的探讨,在主动反思与迁移优化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学科知识的内化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项目反思

“当节水遇上统计”项目立足于对新课程标准和数学教学文本的研读,将“数据意识”这一核心素养与“统计图”这一核心知识进行了有机勾连,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反思与改进,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学科核心知识的习得与“数据意识”的有效发展。

1.立足素养发展,凸显项目价值

以“家庭节水”为背景,引导学生探究“如何通过统计家庭用水情况来找到合理的家庭节水措施”这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打破了传统“统计与概率”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系列真实的实践与探究中逐步习得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形成数据分析观念,同时体会到凭借自己的探究实践得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价值,获得能力提升的同时,收获成功的喜悦。

2.注重探究体验,助力能力提升

从“水资源现状”的调查到驱动性问题的提出,从“多样的统计图”的探究到“家庭用水情况”的统计,从统计数据的分析到“节水妙招”的制定,每个项目环节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其中,认真收集整理数据、探索如何呈现数据、学习合理分析数据、尝试灵活应用数据,在不断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交流讨论、评价优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掌握了核心知识,发展了数据意识,提升了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合作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3.实时开展评价,促进项目开展

每一阶段的活动都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参与情况,同时也进一步激励并促进学生更好的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活动。另外,基于评价量表进行量化评价的同时也对学生的项目成果、项目参与情况进行描述性评价,让评价更丰满、更具实效。

4.灵活使用工具,赋能项目学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项目化学习工具能够助力项目化学习的高质量实施。在本项目中,多种工具的灵活使用,让我们的项目开展更有效率,同时也让学生们的探究更有方向。

5.项目的思考

1.项目的开展与实施是否能够给予学生更多思考、实践、试错的机会,把项目更多地还给学生。

2.老师支架的提供是否能够更充分、更及时、更有针对性,让支架的提供更好地助力学生的项目开展。

3. 评价标准的建立能否更全面、更细致、更系统,让评价成为学生知识习得与能力提升的助推器。